手术室系列宣教让人疼痛难耐的疾病l

人体内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,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、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,称为疝,多发于腹部,以腹外疝为多见。其中以腹股沟疝发生率最高,占90%以上,股疝次之,占5%左右,较常见的腹外疝还有切口疝、脐疝和白线疝等。

疾病分类

腹股沟斜疝

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内环突出,通过全腹股沟管,向下前方斜行,再穿过腹股沟外环,形成疝块,并可下降至阴囊。

腹股沟直疝

腹壁内脏自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直接脱出而形成的疝,其不经过内环、腹股沟管,也不坠入阴囊,常见于年老体弱者,属于后天性疝,特别容易继发于长期咳嗽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、前列腺肥大等疾病。

股疝

脏器或组织经股环突入股管,再经股管突出卵圆窝的疝,即疝囊通过疝环,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。

腹壁切口疝

是发生于原腹部手术切口部位的疝,是腹腔内组织,器官经由手术切口处的缺损或薄弱区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腹部包块。

脐疝

疝囊通过脐环而突出的疝。

白线疝

又称上腹疝,是发生在腹壁正中白线上的疝。

闭孔疝

经闭孔管突出的一类腹外疝。

主要病因

腹股沟斜疝先天性因素

腹膜鞘状突在婴儿期未闭、腹股沟发育不良(如长度较短、斜度不够等)。

后天性因素

腹壁抵抗力薄弱,如外伤、营养不良、手术等,或腹压升高,如妊娠、便秘等。

腹股沟直疝

老年人因腹壁肌肉薄弱萎缩,长期咳嗽、排尿困难或经常性便秘等原因,使腹内压经常增高,致使腹内脏器由直疝三角向外突出形成直疝。

股疝

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,下坠的腹内脏器推向下方,经股环向股管突出而形成股疝,多见于妊娠。

腹壁切口疝局部因素

切口裂开、切口感染、缝合不佳等。

全身因素

肥胖、糖尿病、营养不良以及引起腹压增高的慢性疾病,如慢阻肺等。

脐疝婴儿

脐部发育不全,脐环没有完全闭锁,或脐部有瘢痕组织薄弱,不够坚固。当腹压骤然增加时,内脏可以从脐部突出而形成脐疝。

成年人

较少见,诱因包括妊娠、慢性咳嗽、腹腔积液等。

白线疝

常见病因为腹压增加,如慢性咳嗽、长期便秘、晚期妊娠、肝硬化腹水等。

闭孔疝

病因为局部薄弱、盆底组织退变、闭孔管宽大、消瘦等,此外有慢性支气管炎、长期咳嗽、习惯性便秘等引起腹压增高,亦可导致闭孔疝。

好发人群

腹股沟疝以男性多见,斜疝多见于婴儿和中年男子,直疝见于年老体弱者。脐疝多见于婴幼儿。股疝多见于妊娠晚期的孕妇。切口疝多见于腹部外伤或腹部手术的人群。

诱发因素

腹内压增高

如咳嗽、便秘、肥胖、劳动、腹水、妊娠等均可导致疝气发生。

局部组织薄弱

局部组织薄弱或随年龄增长盆底组织退变,在长期腹压作用下,可导致疝气形成。

典型症状

可复性疝

决定性的症状是腹股沟区有一肿块突出,开始时患者仅在站立、劳动、行走、跑步或剧烈咳嗽时出现,平卧后突出的肿块可自行恢复,消失不见(即可复性疝)。肿块开始时较小,随着疾病发展逐渐增大,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内,肿块呈带柄的梨形,柄向外斜行通入腹股沟管。

难复性疝

病程较久者,疝内容物与囊内壁经常摩擦,发生轻度炎症,逐渐形成粘连,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。

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

突然发生者出现明显疼痛,疝块坚实变硬,触痛明显。如嵌顿是肠袢,即可出现典型急性肠梗阻症状,甚至引起肠坏死等严重病变。

股疝

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经产妇女,右侧多见。股块一般不大,呈半球形隆起,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。症状轻微,常不为患者注意,特别是肥胖者更易疏忽,仅在久站或咳嗽时略有坠胀感。早期易回纳,由于块外有较多的脂肪组织,疝块并不完全消失。疝囊易与大网膜发生粘连而难以回纳,形成难复性疝。股疝极易发生嵌顿,且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。疝块突发嵌顿,引起局部剧烈绞痛,出现明显的急性肠梗阻症状。

伴随症状

疝内容物为结肠或小肠时,可出现恶心、腹痛、腹胀等临床症状,一旦疝内容物坏死,同时伴随感染,可出现局部压痛或皮肤肿胀。儿童患疝气可出现厌食、便秘、烦躁不安、哭闹等症状。若疝出现嵌顿可出现发热、剧烈腹痛等症状,甚至发生休克。

需要做的检查

咳嗽冲击试验和块回纳试验

患者仰卧,检查者用手轻按肿块上,嘱其咳嗽,有膨胀冲击感,向外上方轻推,开始常有轻微阻力感,随即很快回纳消失。

疝环检查

疝块回纳后,检查者用示指指尖轻挑阴囊皮肤,沿精索向上插入扩大的外环,进入腹股沟管内,嘱患者咳嗽,肿块并不出现,移开手指见疝块自外上方向内下方突出,可确诊为腹股沟斜疝。压迫内环试验用来鉴别直疝和斜疝时,在疝块回纳后用手指压住内环让患者咳嗽,斜疝的疝块仍可出现。

诊断标准

疝气可依据病史、症状(腹部出现可复性包块,即站立时出现,平卧后可回纳或消失)和查体确定诊断。当诊断不明确或有困难时可辅助B超或CT等影像学检查,帮助诊断。

治疗周期

本病需要尽早手术治疗,不同类型的疝气有不同的周期。

保守治疗

不同的发病类型治疗方式也不一样,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。保守治疗主要方式是利用药物治疗和疝气带治疗,药物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疝气的发病症状,但是不能控制疝气包块凸出,无法根治。疝气带治疗能阻止疝气包块的凸出,从而有效的阻止疝气发展,可缓解腹胀、疼痛、便秘的症状,但是使用方法不便也不能根治疾病,且保守治疗还会增加疝气嵌顿的风险性。

药物治疗

药物疗法仅能缓解疝气导致的腹胀、腹痛、便秘等症状,进而可使疝气减轻,但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疝气脱出。常用西药包括镇痛药,常用的中成药包括疝气内消丸、橘核丸、补中益气丸等。

手术治疗

疝囊高位结扎术

显露疝囊颈,予以高位结扎或贯穿缝合疝囊颈,然后切去疝囊。

疝修补术

成人在疝囊高位结扎后,还需加强或修补薄弱的腹壁缺损区,常用手术方法有传统疝修补术、无张力疝修补术和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等。

传统疝修补术

修补腹股沟管前壁以Ferguson法最常用;修补腹股沟管后壁常用的方法有Bassini法、Halsted法、Mcvay法、Shouldice法等。

无张力修补术

利用人工高分子材料网片进行修补,此方法术后疼痛轻、恢复快、复发率低,但有潜在排异和感染的危险,对局部条件差的患者要慎用。

经腹腔镜修补术

属微创手术范畴,具有创伤小、痛苦少、恢复快、美观等优点,但对技术设备要求高、费用高。

预后

疝气目前可以通过手术治愈,术后需要积极预防其并发症,多休息,定期复诊,以达到康复的目的。但若患者不积极治疗,通常预后较差,病情进展常可发生嵌顿,甚至绞窄、坏死而威胁生命。即使不致威胁生命,也常给以后治疗带来困难,或发生许多并发症。

饮食

疝气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,少食多餐,避免不规律饮食,多喝水,多食用高纤维食物。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6~12小时食用流质食物,次日即可进软食或普食。

饮食调理

禁止吸烟、喝酒。清淡饮食,多食用富含纤维的新鲜食物及水果,多食用易消化、便于排便的食物,如芹菜、西红柿、菠菜等。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,少吃引起腹胀的食物,如豆类、碳酸饮料、油炸类食物及膨化食品。手术治疗的患者,术后6~12小时麻醉反应消失,若无恶心、呕吐等不适,可进流食,次日进软食或普食。行肠切除、肠吻合术的患者,待肠动恢复后逐步恢复饮食。术后多给予患者高蛋白及矿物质丰富的食物,利于伤口恢复。

日常护理

积极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,如肺部疾患、前列腺增生等。注意休息,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,忌强力负重、强力举重物,以免导致腹内压力增加,会加重疝气的病情。避免增加腹腔压力的各种因素,如慢性咳嗽、便秘等。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,如抽烟,长期抽烟会导致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及咽炎的发生,从而会产生长期咳嗽或干呕的症状,增加疝气的发生。老年人需增强腹部肌肉锻炼,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活动,如散步、打太极等锻炼,避免腹部肌肉过度松弛。

特殊注意事项

临床上疝气多采取手术治疗,对于已经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,术后需注意如下特殊事项:

体位与活动

宜取平卧位,膝下垫一软枕,髋关节、膝关节略屈曲,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,减轻患者切口疼痛感。卧床时间长短,依据疝的部位、大小、腹壁缺损程度及手术方式而定,一般修补术后3~5日下床活动,采用无张力修补术的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,但对年老体弱、复发性疝、绞窄性疝、巨大疝患者,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。

防止腹内压增高

嘱患者尽量避免咳嗽及用力排便,既不利于切口愈合也易导致术后复发。术后患者注意保暖,防止受凉而引起咳嗽,保持大小便通畅,便秘者给予药物通便。

预防阴囊血肿

注意观察切口、阴囊部有无出血和血肿。可在腹股沟手术区放置0.5kg沙袋压迫12~24小时以减少渗血,并用丁字带将阴囊托起。

预防切口感染

切口感染是导致疝复发的重要原因。注意保持切口敷料干燥、清洁,避免大小便污染,尤其是婴幼儿更应加强护理,必要时在切口上覆盖伤口贴膜。注意观察患者切口有无红肿、疼痛,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处理。

预防措施

1.多运动,锻炼身体,提高身体免疫力。

2.尽量减少吸烟、喝酒的次数,吸烟患者的发病率会高于常人。

3.定时排便,便秘会引起腹内压增高导致疝气。忌久坐、久行、久立。疝气是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疾病,其发病必须先有腹壁薄弱或缺损,再加上腹内压力不断增高所致。久坐、久行、久立易增加腹腔内压力,从而诱发疝气。

4.儿童要避免哭闹,腹肌强烈收缩使腹内压力增加,易诱发疝气.不宜过度劳累,也不可房事过多,性生活时腹肌强烈收缩、腹内压力增高,会促发疝气。

5.保持情绪稳定,心情舒畅,避免受到精神刺激。

责任编辑:张运磊齐廉政

通讯作者:刘梦倪张仕杰

指导老师:李琳张鹏飞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ihjqy.com/zz/9958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医院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